"
“麒麟哪个公司的?”这个问题,我听到过的次数,恐怕用手指头数不过来。尤其是在行业里呆久了,经常有人会提,但更多时候,他们脑子里想的,其实是某个具体的产品,或者是某个技术方向。有时候,你得先跟他聊几句,才能摸清他到底问的是什么,是那个最早做图像识别的“麒麟”,还是现在市场上比较火的那个AI大模型,抑或是别的什么。
说实话,刚入行那会儿,我也经常犯迷糊。那个时候,“麒麟”这个名字,在不同的领域里,时不时就会冒出来。最早接触到的,可能是在一些安防监控的场合,看到一些图像处理相关的技术,后面才了解到,原来早年间,确实有家公司叫这个名字,在做这方面的工作。他们的产品,在当时算是比较前沿的,尤其是在视频分析和识别这块,给我的印象比较深。很多基础性的算法,都是在那时候摸索和积累的。但后来,市场变化太快,一些技术路线调整,或者公司战略变动,就没那么容易追踪了。
后来,可能是五六年前吧,又听说了一个“麒麟”团队,他们做的事情,更多是围绕着“大模型”或者说“人工智能”的一些前沿技术。那会儿,大家都在谈论“深度学习”、“神经网络”,这个新的“麒麟”团队,在一些公开的技术论坛或者会议上,有过一些分享,展示了一些在自然语言处理、图像生成方面的内容。他们的技术实力,从当时的一些 Demo 或者专利申请来看,是相当不错的。
不过,最让大家觉得有点“一头雾水”的,可能是近两年来,市场上突然冒出来好几个名字里带“麒麟”的AI产品或公司,主打的方向也各不相同。有的是做企业级AI解决方案的,有的是做通用AI应用的,甚至还有些是做底层算力平台或者芯片相关的。这就导致了,当别人问“麒麟哪个公司的”时候,你很难给一个确切的答案,因为“麒麟”可能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公司名称,而更像是一个品牌或者一个技术标签,被不同的团队和公司所使用,或者说,是某个技术核心的代号。
在我看来,要搞清楚“麒麟哪个公司的”,关键在于区分到底是指哪个阶段、哪个领域的“麒麟”。比如,如果有人提起在安防领域、视频智能分析方面有建树的公司,那可能要追溯到早年那个做图像识别的团队,他们的一些技术积累,对后来的发展是有影响的,尽管现在未必还是那个独立的法人实体。他们的思路,更多的是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到实际场景中,解决具体问题。
而如果说的是在AI大模型、通用人工智能这方面,那么近几年声量比较大的,通常是指一个在算法研究和工程化落地方面都表现突出的团队。他们的核心优势在于,能够自主研发出具有竞争力的大型语言模型,并且能够将其转化为各种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。我在接触一些行业客户时,发现他们对这类AI技术非常感兴趣,尤其是在内容创作、智能客服、数据分析等方面,都希望能有更高效、更智能的工具。而这个“麒麟”团队,恰恰在这些方面,展示出了他们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潜力。
另外,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“麒麟”可能作为一个项目的代号,或者某个核心技术的名称,而它背后可能是某个大型科技公司孵化出来的。这种情况下,要找到“哪个公司”,就需要去了解这个项目是在哪个公司内部推进的,是作为公司战略的一部分,还是某个部门的独立探索。这需要更深入的行业信息和内幕消息。
我记得前两年,我们在给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方案时,就遇到了一个关于“智能质检”的问题。客户希望通过AI技术,自动识别产品表面的瑕疵,比如划痕、污点之类的。当时,我们考察了好几个方案,其中有一个团队,他们就拿出了一个基于“麒麟”技术的质检系统。这个系统,给我的感觉是,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识别,而是结合了多模态的分析,能够对不同角度、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瑕疵进行精准的定位和分类。我问他们这个“麒麟”技术到底是什么,他们只是含糊地说是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,但是在现场演示的效果,确实让人印象深刻。
后来,经过一些行业内的交流,我才大概了解,这个“麒麟”技术,可能是在早期的图像识别技术基础上,结合了深度学习的最新成果,并且针对制造行业的特点,进行了大量的模型训练和优化。它不仅仅是算法本身,更包含了整个软硬件的解决方案,从数据采集、模型部署到后期的维护升级,都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。这种落地能力,是很多纯粹的算法研究团队所不具备的。
不过,我也遇到过一些“坑”。有一次,一个客户找到我,说他们接触到一个叫“麒麟”的AI平台,承诺可以“一站式解决所有AI需求”。听上去很美好,但实际接触下来,发现他们的技术非常“杂”,什么都想做,但什么都做得不够深。所谓“麒麟”的技术,更像是一个拼凑起来的框架,核心算法并不突出,也缺乏针对性的行业解决方案。这种情况,就是我们常说的,名字响亮,但内容空洞。这让我更加明白,在追问“麒麟哪个公司的”时候,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真正能解决什么问题,技术实力在哪里,而不是仅仅被一个名字所吸引。
所以,回到“麒麟哪个公司的”这个问题,我觉得,与其纠结于一个具体的公司实体,不如去关注“麒麟”所代表的技术方向和能力。现在,AI行业发展太快了,很多技术成果,很可能是在某个大型机构内部孵化,然后独立出来,或者与多个团队合作。也有可能是,一个核心技术团队,在不同的时期,被不同的公司所投资或收购,导致“麒麟”这个名字,在不同的时间段,出现在不同的公司名下。
在我看来,未来,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“麒麟”出现,它们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技术流派,或者不同的应用方向。而作为行业内的参与者,我们需要具备的是一种辨别能力,能够看透名字背后的实际技术实力和应用价值。是某个在视觉识别领域深耕多年的团队?还是某个在通用大模型领域有突破性进展的团队?亦或是某个在特定行业解决方案上做得非常出色的团队?
对于那些正在探索AI技术的企业来说,与其盲目寻找“麒麟”,不如明确自己的需求,然后去寻找最能满足这些需求的AI技术和团队。而那些真正具备核心技术和落地能力的“麒麟”,我相信,它们最终会以更清晰的面貌,出现在我们面前,并用它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,赢得市场的认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