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说起什么对赌协议,很多人脑子里可能立马浮现出电影里那种剑拔弩张的场景,或者就是双方赌点钱,谁输谁赔。但实际上,尤其是在商业投资领域,对赌协议的复杂性和门道远不止这些,很多时候,它更像是一种精密的风险对冲和利益绑定工具,玩得不好,那真的是“玩火自焚”。
最直观的理解,对赌协议就是一种“约定的游戏”,约定了未来某个时间点,如果某个业绩指标没达到,那么投资方和融资方之间会有什么后果。这背后其实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预判和安排。比如,一个新兴科技公司,前景很好,但短期盈利能力不稳定,投资人愿意给钱,但又担心一旦业绩没上来,自己的投资风险会太大。
这时候,对赌协议就派上用场了。它会设定一个或多个关键的财务指标,比如年收入增长率、净利润、或者市场份额。如果公司在约定的期限内,比如一年或两年,能够达到这些目标,那对投资人来说,就是锦上添花,可能bonus就发得更高,或者估值直接按约定调升。反之,如果没达到,那投资人就有权要求额外的股权、或者要求创始人回购股份,甚至是获得固定收益。
很多人容易把对赌协议简单理解成“业绩没达成就赔钱”,但实际操作中,赔钱只是其中一种可能。更常见的是股权稀释,也就是投资人获得更多的股份,稀释创始人的股权比例。还有的会约定固定收益,比如投资人可以按一个预设的年化回报率来获取收益,即使公司整体业绩不好。这种灵活性,让它在不同的交易场景下都能找到落脚点。
第一个常见的误区是,以为对赌协议是万能的。很多早期项目,尤其是那些技术驱动但商业模式还没完全跑通的,创始人可能会被投资人的“高估值+对赌”模式吸引,觉得只要我努力,就能达成目标,钱就到手了。但实际上,市场变化、技术迭代、竞争加剧,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,都可能让那些看似合理的业绩指标变得遥不可及。
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。当时有一家做智能家居的公司,融资时谈了一个对赌协议,要求三年内达到某个市场占有率。听起来不难,创始人也很有信心。结果呢?第一年,供应链出了大问题,产品交付延迟;第二年,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突然杀了进来,价格战打得异常惨烈,市场份额被迅速挤压。最后,虽然公司还在运营,但那个对赌指标是铁定完不成了。最后的结果是,创始人不得不按照协议,用更高的价格回购了投资人的股份,这比他们一开始预期的融资成本要高得多,而且还影响了后续发展。
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“坑”在于对赌条款的细节设计。比如,怎么界定“收入”?是毛收入还是净收入?是含税还是不含税?有没有考虑到季节性波动?如果一个公司主要收入集中在第四季度,而对赌目标是年度收入,那么前三季度的财务报表可能非常难看,这给公司内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,也可能导致短期行为。这些细节,往往是律师和财务顾问在谈判桌上反复拉锯的地方。
什么对赌协议?它不仅仅出现在私募股权投资里。在新三板公司或者创业板公司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中,对赌协议非常普遍。投资人希望通过对赌来锁定退出收益,同时也逼迫管理层尽力冲刺业绩。毕竟,上市本身就意味着高估值,而如果上市失败或者达不到预期的估值,对赌条款就能让投资人挽回损失。
有时候,在并购交易中,对赌协议也扮演着重要角色。比如,收购方觉得目标公司的未来价值有潜力,但对未来的盈利能力把握不准,就可以约定一个Earn-out条款,也就是根据目标公司在收购完成后的业绩表现,再支付一部分收购款。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对赌,只不过形式是分期付款,而且通常是基于并购后的业绩。
还有一种比较少见但也很经典的,就是创始人之间或者合伙人之间的对赌。比如,合伙人A承诺在一年内完成某个融资额,如果没完成,就将更多的股权转让给合伙人B。这主要是为了激励一方承担关键性的职责,并且用股权作为筹码来约束和激励。
前面聊了那么多“坑”,那是不是就不能做对赌协议了?也不是。关键在于怎么去设计和管理。首先,对赌条款一定要切实可行,要基于对行业、市场和公司自身能力的理性判断,而不是一厢情愿的“美好愿望”。
其次,对赌协议的设计应该相对公平。过于苛刻的条款,一旦触发,对被投资方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,这也会反过来影响投资的价值。毕竟,没有人愿意在一个随时可能被“玩死”的环境里干活。投资人也需要考虑,如果公司因为对赌压力而采取一些短期行为,损害了长期价值,那对投资人自己也不是好事。
最后,对于融资方来说,在签订对赌协议之前,一定要找有经验的专业人士(比如律师、投行顾问)进行详细的审阅和咨询。要清楚每一项条款的含义,以及一旦触发的后果。如果觉得风险过高,宁可放弃这笔融资,也不要轻易签署,毕竟“青山不改,绿水长流”,公司活下去才有未来。
随着市场的发展,对赌协议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。一些更灵活的结构,比如“业绩期权”(performance options)或者“可转换股权”(convertible equity),在某些情况下,可以替代传统的对赌模式,提供一种更平滑的激励机制。
这些新的工具,往往能更好地平衡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的利益,减少因为刚性对赌条款带来的负面效应。比如,可转换股权允许投资人在一段时间后,根据公司估值情况,选择将其债权转换为股权,这比直接设定一个业绩目标要柔性得多。
总的来说,什么对赌协议,它是一种工具,用好了可以实现双赢,用不好则可能两败俱伤。理解其本质,识别其中的风险,并用专业、审慎的态度去设计和执行,才是关键所在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