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很多人觉得新股申购就是打新,一签就能赚几万,殊不知这背后的“难”字,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。今天就跟大家唠唠,这新股申购到底是怎么回事,为什么咱们普通散户感觉总是“陪跑”的那个。
最直观的,就是供不应求。新股上市发行,但凡有点名气、业绩尚可的公司,大家都想去捞一笔。这就像开盲盒,谁都希望开出SSR。结果就是,申购户数常常是发行数量的几十倍、上百倍,甚至更多。
咱们拿前两年一些热门股来说,动辄几十万、上百万的投资者去抢几十万、几百万股的额度。按比例来说,一人分个零点几股都算运气了。这还没算那些机构的“战略配售”,他们拿着大把资金,优先拿走一部分,咱们散户能分到的就更少了。
这种极端供需失衡,直接导致了中签率的直线下降。有时候,你感觉自己辛辛苦苦打的新股,成功率比考清华北大还低,这话真不是夸张。
现在的打新机制,说起来也一直在优化,但里面一些细节,确实让普通投资者感到“摸不着头脑”。比如, T+1、T+2这种资金冻结的时间,虽然是为了防止恶性炒作,但对于咱们资金量不大的投资者来说,这几天的资金被锁死,也影响了其他投资机会。
而且,很多时候,为了提高中签率,投资者会分散资金,开很多证券账户去打新。这本身就是一种“无效”的申购行为,但这种行为又客观上增加了申购总量,进一步压低了中签率。监管层也知道这个问题,但要彻底杜绝,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
还有些时候,你会发现,某些时候发行的新股,你觉得业绩挺好,但就是中不了。反倒是那些你看着不太起眼的公司,反而偶尔能中一两签。这里面会不会有些“说不清道不明”的因素,我不敢妄下定论,但作为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人,总会有些自己的观察和体会。
当然,新股难申购,也跟上市后的表现有很大关系。一旦新股上市后,因为有“破发”的风险,很多投资者就不敢轻易去申购了。但反过来,一旦新股表现强势,大家又一窝蜂地冲上去。这种“羊群效应”,让新股的估值和发行价,很多时候都游离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。
我记得有一次,有个朋友,就因为觉得某只新股“铁定要破发”,就没去申购。结果呢?那只股票上市后一路高歌猛进,每天都封在涨停板。他当时那个后悔啊,连连说自己“看走了眼”。这说明,对于新股的判断,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,就连那些专业的分析师,有时候也可能出现偏差。
而且,即使是新股上市前,有些公司也会采取一些策略,比如适当压低发行价,或者通过一些渠道释放“利好”消息,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。这些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新股能被更多人看到,也更容易被申购出去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想要提高中签率,确实需要一些“门道”。首先,要关注那些业绩稳定、有一定行业壁垒的公司。这种公司,即使短期内市场情绪不高,但长期来看,还是有投资价值的。
其次,关于资金的分配,不能太分散。与其开十个账户,每个账户就一两万去打新,不如集中几个账户,每个账户都放足额度,这样至少在单账户的中签率上,会比那种“广撒网”的方式要高一些。
再者,要了解不同板块的打新规则。比如科创板、创业板,它们的发行和申购规则就不太一样。有些板块可能对机构投资者的要求更低,而有些板块则对散户更友好一些。
就算万幸中签了,也不能就此高枕无忧。新股上市后的走势,才是真正考验投资者的时候。有些新股,上市后就高开低走,甚至直接破发,让你辛辛苦苦打来的“福利”,瞬间变成“亏损”。
记得以前,有个客户,中了某只新股,因为当时市场非常火热,他就想着“一股不卖”,结果没想到,没过多久,那只股票就开始跌了,而且一跌就是好几天。他来问我怎么办,我只能说,这都是市场常态,新股上市后的波动性,确实比那些老股票要大得多。
所以,打新不仅仅是“申购”两个字,它还包含了上市后的“持有”与“卖出”的决策。这整个过程,都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很多人只看到了打新“可能”赚到的钱,却忽略了这里面投入的资金和时间成本。首先,资金被冻结的几天,如果你有其他更好的投资机会,那这笔钱就错过了收益。其次,研究新股,关注发行信息,这些都需要花费时间。
我见过一些投资者,为了打新,把自己的大部分资金都“压”在新股上,一旦遇到新股破发,或者市场整体低迷,整个资金链就会非常紧张。这在我看来,就是一种“顾此失彼”的投资方式。
做投资,最忌讳的就是孤注一掷,尤其是对于这种本身概率就不太高的事情。合理分配资金,保持多元化的投资组合,才是更稳健的做法。
总的来说,新股难申购,是市场成熟度、供需关系、发行制度以及投资者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虽然监管层一直在努力优化,比如推行注册制,希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上市,但短期内,这种“僧多粥少”的局面,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。
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,与其纠结于“为什么我总中不了”,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究公司的基本面,学习投资的底层逻辑。也许,未来的日子里,真正有价值的投资,不仅仅是那些“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热门股”,而是那些被低估的、有长期潜力的公司。
我个人认为,未来的打新,会更加注重公司的基本面和估值水平。当市场趋于理性,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公司,自然会吸引到投资者。而那些仅仅依靠“炒作”的概念股,最终也会逐渐回归理性。
上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