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
长城汽车为什么会“输”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车企?

贵金属行情 (3) 9小时前

长城汽车为什么会“输”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车企?_https://m.fansifence.com_贵金属行情_第1张

很多人一提到“长城汽车”,总觉得它是一家底子厚实、技术不差的车企,但近年来,似乎总感觉它在某些竞争维度上,并没有跑赢一些大家可能没那么看好,但一步步却走得很稳的对手。说“失败”可能有点重,但要说“未达预期”或者“战略上走了弯路”,倒是有不少值得聊的。这背后,不是简单的技术好坏,而是更复杂的用户理解、市场节奏,以及那些藏在细微处的执行问题。

用户画像与产品策略的错位

我记得早期长城主打SUV,H6那款车,卖得是真好,精准抓住了当时国人对SUV的需求——空间大、底盘高、价格实惠。那会儿,国内SUV市场确实是个蓝海。但市场是会变的,消费者也在成长。当大家都开始追求更精致的内饰、更好的NVH(噪音、振动与声振粗糙度)、更智能的驾驶辅助,长城在某些车型上的表现,就显得有些“愣”了。

比如,曾经引以为傲的内饰设计,在竞争对手不断推陈出新,用料、氛围营造上都做得越来越到位时,长城一些车型的内饰,就容易给人一种“还可以,但没惊喜”的感觉。这种感觉,用户其实是很敏感的。他们可能不会直接说“长城内饰不行”,但会在对比其他品牌后,觉得“好像差了点意思”,然后就把这个“差了点意思”带到了buy决策上。

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产品线过于集中在某个细分市场。虽然H6很成功,但市场总是在细分。当对手开始在轿车、MPV,甚至是一些更小众但利润率更高的市场发力时,长城依旧是以SUV为主导,这种策略上的“偏科”,让它错失了不少其他的机会。当然,这也不是说长城没有尝试其他车型,但总感觉不够“用力”,不够“聚焦”,最终没有形成像SUV那样具有统治力的产品。

技术研发投入的“重”与“轻”

我接触过一些技术圈的朋友,大家也聊过长城的技术研发。普遍的看法是,长城在核心技术上的投入是有的,尤其是在发动机、变速箱这些“硬实力”上,没少下功夫。比如,他们自主研发的发动机,在参数上很多都挺好看的。但是,这种研发,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是“埋头苦干”,但成果却没有很好地“走出来”,呈现在用户面前。

我们知道,现在汽车的竞争力,不仅仅是发动机和变速箱的账面数据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技术如何转化为用户能直接感知到的驾驶体验。比如,动力系统的匹配平顺性、响应速度,低速下的噪音控制,高速下的稳定性等等。这些“软实力”,很多时候是需要大量工程调校和反复验证的。我总觉得,长城在这些“细节”上的打磨,可能就没有像在核心硬件研发上那么“投入”。

我记得前几年,很多车企都在卷智能驾驶。长城也推出了不少辅助驾驶功能,但用户反馈往往是“能用,但不够好用”。与一些做得比较成熟的竞品相比,长城在场景识别的准确性、决策的合理性、接管的平顺性等方面,确实还有提升空间。这背后,不仅仅是算法的问题,更是数据积累、测试验证以及对用户场景理解的深度问题。如果研发资源分配上,对于这些“体验”层面的东西不够重视,那么即便硬件参数再好,也难以转化为市场上的口碑和销量。

营销传播与品牌形象的“失焦”

汽车的销售,从来不是单靠产品力。营销传播是绕不开的一环。长城在营销上,有过成功,比如早期H6的“国民SUV”标签。但近年来,我感觉他们的营销,有点“用力过猛”或者“方向不明”。

尤其是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,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比较模糊。它是追求运动、年轻?还是居家、实用?在用户日益细分的今天,品牌需要有清晰的定位,才能抓住特定人群。长城的产品线越来越丰富,哈弗、WEY、坦克、欧拉,甚至极氪(虽然不是长城,但可以类比),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主张。但如果说长城整体的品牌形象,或者说它最核心的标签是什么,我一时半会儿也说不上来。这种“失焦”,让它很难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、有情感连接的印象。

而且,在用户沟通上,我接触到的很多用户,他们更希望听到品牌方能够真诚地回应他们的疑问,或者在产品出现问题时,能够快速、有效地解决。但长城在用户口碑管理和危机公关方面,有时候显得不够及时和灵活,这会慢慢侵蚀掉品牌积累起来的好感度。

成本控制与成本转嫁的平衡

长城汽车一直以“性价比”著称,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们在成本控制上的能力。能够用更低的成本,造出相对不错的车,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。但是,凡事有利有弊。当市场风向转变,消费者更看重“价值”而非单纯的“价格”时,过度追求成本控制,反而可能成为一种束缚。

比如,在一些细节配置上,为了压低成本,可能会选择一些用料不够好,或者功能上略有阉割的零部件。这些看似微小的妥协,累积起来,就会影响到用户最直观的感受。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用户抱怨,说车子开起来不如预期的那么“高级”,或者某些功能不如别人家的车用得顺畅。这些,很大程度上都跟成本的权衡有关。

我记得有一次,在某个论坛上,看到有人在讨论长城某款新车的配置。他非常细致地列举了几个地方,觉得比同价位的竞品差了不少,比如座椅的材质、中控屏幕的响应速度,甚至是一些小开关的阻尼感。这种细节上的对比,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,但对于追求品质感的消费者来说,是很重要的考量点。如果长城不能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,在这些“高级感”的营造上有所突破,那么它在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力,就会受到影响。

国际化战略的“软肋”

很多人觉得,长城的国际化做得不错,尤其是在俄罗斯、澳大利亚等市场,销量也很可观。但如果深入到欧美主流市场,长城的表现就没那么亮眼了。这其实暴露了它在国际化战略上的一个“软肋”。

进入成熟的汽车市场,不仅仅是把车卖过去那么简单。你需要理解当地的法规、消费者偏好、品牌文化,甚至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销售和服务网络。长城在这些方面,可能还存在一些“水土不服”。例如,在欧美市场,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非常高,一个新品牌想要切入,难度非常大。而且,欧美市场对汽车的安全性、环保性、智能化等方面的要求也非常高,长城在这些方面,还需要继续努力,才能真正打动那些挑剔的消费者。

我之前在某个行业会议上,听到一位资深的汽车行业分析师提到,长城在海外市场的策略,很多时候是基于“性价比”和“市场空白”,而不是真正去“引领”或“改变”当地市场。这种策略,在一些新兴市场可能奏效,但在竞争激烈的成熟市场,就显得比较被动。如果不能在技术、品牌、服务等多个维度上形成核心竞争力,长城的国际化之路,可能会遇到更多挑战。

总的来说,长城为什么失败,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。它背后是整个汽车行业在快速变迁的背景下,企业战略、产品策略、技术研发、营销传播以及国际化布局等多个层面的综合考量。长城有它的长处,但也要正视它的短板,并在未来的发展中,不断调整和优化,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。